导语:一笔 “赌徒式交易”,拖垮一家明星企业
2004 年,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新加坡公司(简称 “中航油新加坡”)因一笔违规石油交易,亏掉 5.5 亿美金(相当于当时约 45 亿人民币),最终申请破产;公司总裁陈久霖被判 4 年监禁。这起被称为 “中航油事件” 的案例,不仅是中国企业境外交易的 “至暗时刻”,更直接改写了此后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规则,即便 19 年后,对从事交易的人仍有重要警示意义。
一、从 “航油大王” 到破产:3 年崩塌全记录
2003 年的中航油新加坡,还是市场眼中的 “国企明星”—— 年营收超 30 亿美金,总裁陈久霖因业务能力突出,被业内称作 “航油大王”。谁也没想到,一年后这家公司会因 “越界交易” 断崖式崩塌,整个过程分四步:
第一步:“赚快钱” 踩线,从 “避险” 变 “投机”
一开始,母公司只允许中航油新加坡做 “套期保值”—— 简单说就是 “提前锁定航油进货价,避免油价涨太多导致成本增加”,这是稳赚不赔的 “避险操作”。但陈久霖不满足,想靠交易多赚钱,找了高盛推荐的外籍团队,偷偷做了 “场外期权” 交易。这种交易没有第三方监管,就像没绑安全绳走钢丝,风险比 “套期保值” 高得多,初期虽赚了点钱,却埋下了隐患。
第二步:580 万亏损不止损,反而 “加赌注”
2004 年油价一路上涨,打乱了中航油的交易计划。当年 4 月,公司已经亏了 580 万美金,而公司规定 “亏损到 500 万就要立刻停止交易”。按规则本该 “认亏离场”,但陈久霖听了高盛、三井等机构的建议:先把亏了的合约平仓,再卖出更多 “高价看涨期权”,把交割时间拖到 2005 年。这一操作让仓位从最初的几百万桶,飙到 5200 万桶 —— 相当于公司 3 年的航油进口量,等于 “亏了之后再押更多钱,赌油价会跌”。
第三步:亏到 1.8 亿才上报,“救火钱” 不够填窟窿
直到 2004 年 10 月,亏损累积到 1.8 亿美金,陈久霖才敢告诉母公司。中国航油集团急了,赶紧通过卖股票凑了 1.08 亿美金 “救火”,但这点钱远远不够:三井物产、巴克莱等交易对手方,天天发函催缴保证金,不缴就强制平仓。最终,中航油只能在油价高位 “割肉”,到 11 月时,总亏损已经冲到 5.5 亿美金 —— 比公司本身的净资产还多 4 倍。
第四步:破产 + 入狱,代价惨痛
2004 年 11 月 29 日,中航油新加坡正式申请破产保护;2006 年 3 月,陈久霖因 “做假财报、隐瞒亏损” 等 6 项罪名,被新加坡法院判处 4 年 3 个月监禁,还罚了 33.5 万新元(约 160 万人民币)。曾经的 “航油明星”,就这样栽在了 “赌徒式交易” 上。
二、事件改写中国金融风控:这些改变影响至今
中航油事件不是 “过去式”,它像一记警钟,直接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升级:
国企风控有了 “硬规则”:2006 年,国资委出台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》,第一次明确要求央企建立 “三道风控防线”—— 业务部门、风控部门、审计部门各司其职,避免再出现 “一个人说了算” 的情况,从制度上防止违规交易。
国企境外交易更谨慎:事件后,多家国企暂停了境外衍生品交易,不是不敢做,而是意识到 “没摸清规则就盲目交易,等于送钱”,此后企业做境外交易,都会先核查风险、明确权限。
揭开国际财团 “利益陷阱”:事件还暴露了一个真相 —— 高盛(提供交易咨询)、三井物产(交易对手)、三井住友银行(放贷)可能形成 “利益共同体”,利用信息优势 “围猎” 企业,这也让后来的中国企业在国际交易中,更注重核查对手方背景。
三、给交易员的 4 个通俗警示:别犯中航油的错
即便过了 19 年,中航油事件的教训仍没过时,对任何做交易的人来说,有 4 点要记牢:
规则不是 “摆设”,该止损就止损
中航油有 “500 万止损” 的规则,却被无视。做交易别抱 “再等等就能回本” 的侥幸,提前定好止损线,到了就离场,比如 “单日亏损超本金 1% 就停手”,别让小亏变成大亏。
不懂的交易工具,再赚钱也别碰
中航油连 “场外期权风险无限大” 都没搞懂就重仓,最后亏惨了。如果遇到 “听着复杂、收益又高” 的交易产品,先问自己 “这东西怎么赚钱?风险在哪?”,答不上来就别碰。
亏损了别 “加仓翻本”,那是 “赌徒行为”
中航油越亏越加仓,最后把自己逼到绝路。记住:亏损时加仓,相当于 “输了钱再押更多”,只会放大风险。正确的做法是 “减仓止损”,保住剩下的本金。
别隐瞒亏损,早说早解决
中航油瞒了 8 个月亏损,错过最佳补救时机。做交易要及时上报亏损,哪怕亏得少,也别藏着掖着,集体决策往往比 “一个人扛着” 更能控制风险。
结语:19 年过去,“警钟” 仍在响
19 年过去,5.5 亿美金的亏空数字或许会被淡忘,但中航油事件留下的教训,仍是金融市场里的 “活教材”。对交易员来说,赚钱的前提是 “不亏大钱”,守住风控底线,比追求短期收益更重要 —— 这也是这起事件至今仍值得反复提及的原因。




